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苏轼、欧阳修都得不到的“龙团凤糕”是什么茶?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苏轼、欧阳修都得不到的“龙团凤糕”是什么茶?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如今,延续团茶之美的普洱茶,似乎又带回了“龙团凤糕”。那么,“龙团凤糕”是一种什么样的茶呢?
“龙团凤糕”,顾名思义,价值不菲。我们知道,在古代,只有皇室才能称得上是龙凤。这种“龙凤糕”是宋代最著名的皇家贡茶。
当然,凡是能列入贡茶名录的茶都是好茶,但能获得官员到士大夫阶层的赞誉的恐怕只有龙团凤糕了。
看看有多少名人、文人雅士还记得它:
龙团凤糕闻名于世。 ——宋徽宗赵佶
没有比龙凤茶更有价值的茶了。小龙团茶二十饼重一斤,价值二两黄金。然而,金子可得,茶却不易得。 —— 大文学家欧阳修
我独自带着天上的小月亮去试探人间的第二泉。 ——北宋第一美食家苏轼
北苑春风,方玉圆玉,名闻京关。 ——诗人秦观
看这营销,皇帝亲自做安利,当时最著名的上流人士代言,有金子也买不到!
这么多人崇拜的“龙团凤糕”究竟有何魅力?
“龙团凤糕”的前身其实是北苑贡茶。
唐宋时期,贡茶多制成饼。北园官烧贡茶创办之初,专门制作了龙凤模具,所用图案也是标志性的龙凤。
北苑贡茶还特别注重营销。名字一看就高大上,如:万寿龙牙、龙团胜雪、万春银叶、玉源玉芽,所以北源贡茶统称为“龙饺凤糕”。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前往头条客户端查看)那么,这里的北苑在哪里?
北苑其实位于今闽北涧西东江畔,即福建建瓯东风镇。建瓯,古称建安、建州,是福建最早设县。如今,“福建”这个名字就来源于福州和建州的第一个字。
(此处新增小程序,请前往头条客户端查看)建州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在唐代就非常有名了。陆羽称赞建州茶“常得”在《茶经》,味道好极了。
五朝十国时期,建州东部凤凰山区的茶园献给闽王,成为当时闽国的官方茶园。因茶园位于闽都北部,故名北园御茶园。
宋朝建立后,继承了以前的贡茶制度。宋太宗时期,在北苑御茶园设立正式烘焙,北苑贡茶开始了其独领风骚的辉煌历史。
宋仁宗年间,大书法家蔡襄任福建转运使。他是一位茶迷。他在任期间,大大提高了北苑贡茶的品质,使当时的贡茶比原来更加精致、更加昂贵。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前往头条客户端查看)改良后的龙团式蛋糕,做成小丸子,每斤约20个蛋糕。后人又称其为“小龙凤茶”。苏轼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只有天下第二泉才配得上它。欧阳修评价“金可得,茶不易得”,茶值金。
现代压制成饼的茶已经很少了,大多以散茶的形式出现。饼茶只有白茶和普洱茶。那么当时宋代的“龙团凤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茶呢?
蔡襄曾写道:“北苑灵崖甲天下,春前须寒。故友喜丰腴白云,佳句远传。”这个描述与现代的白毫银针很相似,但“龙”“团风糕”真的是白茶糕吗?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龙团凤糕的制作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先采摘、整理茶叶,然后蒸芽、压茶、磨茶,最后成型、褐变。由此可以推断,“龙团凤饼”实际上延续了唐代以来蒸绿茶压制成饼的做法。
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谈论吃饭?而不是喝酒?经常看古装剧的茶友一定知道,宋代的“点茶法”当时非常盛行。
点茶的方法是什么?其实就是将茶饼磨成泡沫,放入杯子中,然后倒入热水中,然后用茶拂等工具搅拌产生泡沫,最后饮用。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前往头条客户端查看)不要以为现代泡茶方法更复杂。事实上,宋代的“点茶法”的花样更多,甚至形成了专门的艺术。而令后人惊叹的建盏,就是专门为这门艺术而创作的。
黄庭坚有一首诗描述了他磨、点、喝龙团凤糕时的情景:
凤舞团蛋糕。恨别离,教孤序。金渠之身纯净,只有车轮缓缓碾磨,玉尘闪闪发光。汤声如松风,酗酒症状早减。味道浓郁芬芳。醉香路,一个美丽的地方。就像灯下,千里之外的故人归来后遇见了自己的影子。嘴不能言,心却欢喜内省。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前往头条客户端查看)最后一句“口不能言,心悦内省”,就像一个沉醉于品茶的茶瘾者。
龙团凤糕成为当时士大夫梦寐以求的东西,不仅是因为它的味道好,还可能是因为它的稀有和珍贵,以及皇帝赏赐带来的宠幸和荣耀感。等夸奖。”
欧阳修在《:010—30000》中写道:“龙茶小片,品质精美,故名小粽。二十饼重一斤,值二十两黄金。”
北宋无名氏《归田录》记载:“唐代人所饮,无非草茶,今建州所制,日新月异,其品精良,一品之精,一品之品”。蛋糕价值四万,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所以有钱有势,互相夸赞。”
《南窗纪谈》 该书成书于北宋末年左右。价值40001饼的茶饼,很可能是徽宗时期所制龙团茶中的极品“新龙团胜雪”。
至于“龙团凤糕”到底有多贵呢?欧阳修记载,宋仁宗时期,“小龙凤团”茶饼的售价为每块二十两黄金。
据匿名记载,北宋末年“新龙团生雪”茶饼的市场价格为4万,即40官。宋代金币与铜币的比价并不固定,但大致为1两黄金换10个铜币。
仁宗“小龙凤”售价为每枚20铜钱,徽宗“新龙团生雪”售价为每枚40铜钱。金币方面,《小龙团》售价为每枚2两黄金,《新龙团升雪》售价为每枚4两黄金。
熊范《南窗纪谈》记载:“隆宝初出现,贡品甚少,渐增至元符,一万八千枚,初时倍增数倍,仍不盛。今日(宣和)四万七千一百块,太厉害了!”
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龙团贡茶年产量达18000枚。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产量高达47100多件。当时,每一块龙团茶饼至少价值两两黄金!
也就是说,宋徽宗时期,北园茶场每年生产的贡茶价值为9480斤黄金。
宋代的一两黄金相当于今天的黄金40克左右,一克才300元来算。宋代一两黄金的价格为12000元。
一块龙团茶的售价为24000元。宋徽宗时期,北园茶场每年生产的贡茶价值11.304亿元,即11.3亿多元。
如果按照每片四两黄金的价格计算,那么宋徽宗时期北园茶场每年生产的贡茶价值至少在22.6亿元以上。
这只是按照每克黄金300元的价格计算。如果按照每克400元计算,那么北宋末期茶叶和糕点的创造所产生的价值就在30亿元以上。
团饼茶盛行于唐代,宋代进入鼎盛。龙团风糕是宋代顶级茶类的代表,全民为之痴迷。比现在的十大名茶还要受欢迎得多。
正是因为其制作工艺繁琐、过于精致,明朝皇帝朱元璋不喜欢,并宣布“解散集团”。明代以来,散茶已成为主流,而顶级奢侈品“龙团凤糕”则日渐式微。
正因为龙凤团茶的制作和冲泡如此复杂,所以只能在宫廷和大臣中流行。这是一种纯粹的贵族茶。随着时代的变迁,团查逐渐衰落。到了明初,明太祖废弃了武夷山的御茶园,团茶从此基本绝迹。
如今,普通人已经不可能看到当时真实的龙凤团查了。北苑遗址的人们试图从各种史料记载中还原龙凤团茶的制作方法,但至今无果,这让许多茶史学家感到失望。遗憾。
但时至今日,世界上依然存在的普洱茶、白茶等紧压茶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龙凤团饼的辉煌。
虽然“龙团凤糕”不是一般人能喝的,但它无疑标志着一个令人惊叹的时代,一个极致奢华、巅峰精致的时代。这也无可争议地证明,过去的中国人能够把一切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最好。
用户评论
我一直以为龙团凤饼就是一般的茶点,没想到是这么特别的茶叶!苏轼和欧阳修都想要,这肯定非常稀有珍贵,我还真想去品尝一下这种传说中的茶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哈,我记得看过小说里描写过的龙团凤饼,貌似很好吃的样子。可惜现在很少见到这种古老茶的介绍,真希望能找到购买渠道,品尝品尝它的独特味道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是个茶叶爱好者,对这类历史悠久的茶叶很感兴趣。 不过这篇文章写的太神秘了,没提龙团凤饼具体是什么样的呢?是绿茶还是红茶?口感如何?还有很多未知的,希望作者能详细介绍一下!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更倾向于认为“龙团凤饼”只是一个文学夸张的比喻。毕竟苏轼和欧阳修都是文人,他们用华丽的语言来描绘茶叶的美好, 而不是指代某个具体的品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跟我们现在的确实差挺远啊,连茶都讲究这么独特,真让人怀古。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去看看那些历史典籍,了解更多关于龙团凤饼的传说。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种“龙团凤饼”估计早就灭绝了呀!就算找到了,那也很难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毕竟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很难找到真实的记录和标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讲得太过笼统了,根本没有说清楚“龙团凤饼”到底是什么茶?只是简单地把苏轼和欧阳修的喜好说出来,缺乏具体的解释和资料支持。我很失望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最近开始对古代饮茶文化感兴趣。看来还有很多关于茶叶的谜题等待我们去探究呢! 也许“龙团凤饼”只是古人的一种浪漫情趣,它的真实形态已经无从得知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文章没能给出明确答案,但我仍然觉得很有意思。这种神秘感就更能激发我对寻找答案的兴趣了,也许通过一些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或许能找到更多关于“龙团凤饼”的线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很多博主都喜欢用这种方式写稿,吊人胃口,但其实内容很空洞。 想了解清楚“龙团凤饼”,还得去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认为文章标题就应该说明文章内容是什么,而不是像这样引导读者猜测的写作方式。 不过这篇文章也算是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对古代茶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文章写的比较浅显,没深度啊!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应该多补充一些史料和例子,让文章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光凭苏轼、欧阳修的喜好就很难让人相信“龙团凤饼”的存在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种写法很有趣,像是在玩一个文字游戏, 引导我们去猜测答案。虽然最终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但也能让我们对“龙团凤饼”产生好奇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给我的感觉是标题搞眼球,内容却空泛不足!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希望作者能更详细地介绍关于“龙团凤饼”的传说和历史背景,而不是只是简单的提一嘴,让人一头雾水。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