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个在武夷山待了五年的人,应该懂岩茶。其实这是惯性思维的一些知识点,和一个在武夷山待了五年的人,应该懂岩茶。其实这是惯性思维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认识多年的朋友终于结婚了。
很为她高兴。
他说国庆结婚,在武夷山摆酒,请我过去吃喜酒。
聊了一会儿,她说,要不要我送点岩茶给你喝?
我说,不用了,我这里也有很多好茶。然后,让我惊讶的是,这个朋友从来不喝茶。多年不见,他竟然开始喝岩茶。
她解释说,来武夷山五六年了,开始喝茶很正常。
“那么你现在地位很高了?”我称赞她。
她谦虚地说,不是很高,只是比以前好一点。毕竟我去的地方都是人在喝茶,我肯定会学一点,但是不精通。
不要谦虚。
她说,没有,在武夷山待了五年,你懂茶吗?不可能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进入某个行业的年份来判断自己的资质。
比如去医院,挂号处的墙上一般会挂一排排医生头像。大多数人总是选择主任医师的号码。在所有主任医师中,会特别挑选那些白发苍苍、年纪较大的。
没有其他原因。老医生有经验。
再比如,请设计师设计房子。
一定要问,这个设计师多大了?哦,一个老设计师。嗯,这很好。哪怕成本贵一半,也请老设计师。
见过世面,有经验的人,才能把房子设计得更舒服。
再比如,做头发。
年轻的美发师即使真的很贵,点单的概率也很低。
基本上排队等他拿刀的都是大龄理发师。
年纪大的人,经验丰富,也不能把头发剪成马桶盖。
再比如买烤鸭和中药。
那些老字号品牌肯定更受欢迎。
就像那年,我刚在重庆上学,烈士墓街上有一排火锅店。黄油的味道很浓,甚至可以穿过半个山坡,到达我们的教室。
为什么?
师姐说重庆火锅是老锅底。据说里面有清朝人的唾液。
最神奇的是,这种可怕的描述不仅没有让人退缩,还吊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这个老锅底是什么味道?
吃吧!吃了才知道。
从此爱上了正宗的麻辣味。
重庆老火锅的锅底,不可能有清朝的口水。
同样,某个行业资历老的人,未必有真才实学。
金庸写了阿丘任倩。
这个老邱头是个老头。按说他闯荡江湖很久了,跟老师学了很久了。他的弟弟和妹妹学习比他晚,但已经闻名于世。
一个是铁掌帮的头目,一个是亡命谷的小三。
这兄妹俩武功高,在江湖上很有名气。
但作为弟弟,邱却是懵懂无知,冒充弟弟,一起吃喝。打不过别人的时候就耍流氓,甚至可以在黄蓉面前耍流氓逃命。
从邱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某个行业工作多年的人不一定是大师。
他哥哥是,但他不是。
而要成为某个行业的资深专家型人物,应该怎么做?
当然,你不可能像邱那样无知。你可以靠欺骗来混日子,靠耍流氓来谋生。
他和他弟弟一样,要好好练武,刻苦学习,刻苦修炼,最后成为一个帮派的老大,名声远扬。
群众也是雪亮的。
一个人,不管是学长还是高手,都会武功。可能他刚认识的时候,人们并不清楚。也许有些人会被虚饰迷惑,被三拳两脚忽悠,被几句官话震撼,或者被几篇看似专业排版的文章忽悠。
但是,时间久了,人就会醒悟。
正如黄蓉最终识破了邱在湖打桩的骗局。
当有一天,消费者能懂茶,能懂茶,回头一看,知道自己被骗了,一定会揭穿这个“假学长”的真面目。
了解这个人,他在行业里混日子,并不是靠努力才成为高手的。
一个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在外人看来,应该知道岩茶。
这是常识,也是惯性思维。
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
这成了那些在岩茶圈里游荡的人最好的护身符和挡箭牌。
面对那些质疑的声音和目光,我们可以振振有词地抛出一句《打地铺》的反驳:“我在武夷山五年了,还不懂岩茶?”
如果遇到外行,或者不知道内情的人,就会被这种大话忽悠。
就像有些人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了几年,出了一本书,就可以自称“老师”,堂而皇之收徒授课一样。
但是遇上村姑陈,这些糊弄之语,便行不通了。
列位看官,下次如果遇上这样的“老油条”,“混子”,可以直接一句话甩过去:“来来来,口说无凭,茶汤上见真章。来盲喝一泡岩茶,猜一猜是什么品种?是肉桂还是水仙?”
保管,在武夷山呆了五年的“资深茶人”,在大学里开堂讲茶的“老师”,喝得五迷三道,还猜不出来。
真正在武夷山实打实喝了五年岩茶的人,最重要的是喝过好工艺的正岩茶的人,有实力,是喝得出来的。
但是,混日子混得油嘴滑舌的人,没实力,是喝不出来的。
是的,卖茶,就是要凭实力。
嘴上功夫吹得震天响,都不如一泡不会说话的茶汤,啪啪打脸打得响亮。
在武夷山,就算混遍了各大茶村,不认真喝,不走心,不专注,只为赚钱而来,不为学茶而喝,持着这种心态,再呆上五年,十年,仍然,不能算是懂的岩茶。
顶多,就是喝过的岩茶比别人多而己。
但喝得多、喝得久,跟喝得精、喝得准,是完全不可以偷换的两个概念。
全然不可同日而语。
走马观花,终究是滥芋充数。
在武夷山呆了五年,该怎么学会喝茶呢?
很简单,喝!
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
喝的时候,记笔记。
如果五年下来,能晒出五六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那就说明,真的有在研究岩茶,真的有在认真学习喝懂岩茶,是真的爱茶。
除了喝正岩的茶,还要喝半岩的茶,喝外山的茶。
只喝正岩茶,偏科太厉害。就像天天吃肉,偏食得厉害。这样单调的菜谱吃久了,肯定只识得肉味,识不得素菜的滋味。
喝了正岩喝半岩,喝了半岩喝外山,喝了外山,再喝一喝外县,外市。
有了对比,才知道真正的好岩茶,是什么样子,会在哪里出现。
另外,除了要遍喝各大山场,还要遍喝各种制茶风格的茶。
不同的制茶师,他的技术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同一个产区,同一种品种,不同的制茶师做出来的武夷岩茶,仍然是不同的口味。
茶汤喝在嘴里,差别是很明显的。
所以,不仅要熟悉各个山场,还要熟悉各种流派的制茶师。
资深的制茶师、半路出家的制茶师,都要去了解他们的风格,工艺,这样,才算是,精通武夷岩茶,才算是,喝懂了武夷岩茶。
那种走马观花,人云亦云的喝法,顶多是比别人多喝了几杯岩茶,却不能妄称,比别人懂岩茶。
喝得多,和喝得精,段位不一样。
而那种只看书,书上写水仙什么味道,肉桂什么香气,他就原封不动念一遍给学生听的“老师”,更是纸上谈兵得紧。
这样的课,学不到真东西,还要交费,不听也罢。
在武夷山呆了五年,会懂得喝茶吗?
如果认真学习,肯定懂。如果走马观花混日子,肯定是半吊子。
半吊子茶人的人生,就像一部家庭剧,流水账,没有亮点。
跟着这样的人学茶,聊一聊大山,拱个趴还可以,要拿出真本事来时候,便怂了。
连水仙肉桂都分不清,还谈什么懂岩茶。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回去拉广告吧。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