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全松茶—全面科普茶叶百科知识,让你轻松懂茶、品茶、喝好茶。
当前位置:首页  茶文化  茶源茶史 > 信阳毛尖的茶叶文化及历史传说

信阳毛尖的茶叶文化及历史传说

时间:2021-08-03 17:36:42 作者:梦霞 阅读:84°C

茶叶文化手工炒茶大赛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已经荣列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提高浉河区名优绿茶加工技能,提升名优茶产品档次,营造良好浓郁的信阳茶文化,推进浉河区茶叶产

茶叶文化

手工炒茶大赛

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已经荣列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提高浉河区名优绿茶加工技能,提升名优茶产品档次,营造良好浓郁的信阳茶文化,推进浉河区茶叶产业更好、更快、健康地发展,从2009年开始就举办了首次信阳手工炒茶大赛,获得了大家的好评,2009年9月23日至24日,信阳毛尖首届手工炒茶大赛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如期举行。第二届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在浉河区浉河港镇举行。2011年信阳手工炒茶大赛第三届在谭家河举行。

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参赛选手自备炒茶把,自选烧火助手,抽签决定比赛顺序和炒锅位置,炒制好的参评茶叶实行无记名编号封存,由评委会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子进行评分。

相关术语

纯芽:100%单芽。次芽:纯芽中混有小一芽一叶,茶青不经过筛分制作的茶一般都是次芽。

包芽:多为一芽一叶,芽头饱满而叶细嫩,属于半长开的茶芽。

一芽一叶:芽比叶长,即一旗一枪。

大一芽一叶:叶比芽长,春茶头采后期才有这种茶。

头采:春茶第一遍茶。

二采:春茶第一遍茶采后留下的茎叶上发芽而生长的二道茶叶。

纯芽多带有兰花香、桂花香、回甘好

次芽多带有板栗香、清香、有回甘

包芽多带有茶清香,微苦

一芽一叶多清香,茶味重

嫩绿:浅绿嫩黄。

黄绿:以绿为主,绿中带黄。

细嫩:芽头多。叶子细小嫩软。

陈气:茶叶陈化的气息。

纯正:茶香不高不低,纯净正常。

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

历史传说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提升,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邑人甘以敬与王子漠、彭清阁等人商量种茶,招股集资,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在历史上的老茶区震雷山北麓垦荒30余亩,种茶树3万多窝,这是近代信阳历史上的第一个茶社。1910年甘以敬又邀陈玉轩、王选青、陈相延等人在骆驼店商讨办茶社事宜,在车云山组建“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著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1911年,甘以敬又在柳林甘家冲小孙家冲集股,建立“裕申茶社”。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1913年,宏济茶社试采,因种植的茶树是从杭州龙井购回的茶籽所生,所以茶社为制出的茶起名为“车云龙井”。“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在茶社相继成立,境内茶业透出一片生机之时,传来“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将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消息。信阳茶人陈善同(字雨人)在当时的缉私拿统领蔡竹贤的支持下,到各茶社串联,并搜集到了境内著名的车云茶、贡针、白毫、雀舌等11种茶样,每种约选3斤,用瓶装交信阳地方道署衙门实业厅所属的商会,转交省出口协会。1915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由车云山采制的信阳毛尖以其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获得普遍赞赏。据《信阳工商历史特产资料》记载:“1915年信阳毛尖经该会评判结果,颁给世界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

用户评论

余笙南吟

小时候家里人经常泡信阳毛尖来喝,味道很香醇,感觉像家乡的味道一样。这次看到这篇博文里对信阳毛尖的历史和文化故事说的这么详细,让我对它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栀

我对信阳毛尖真的比较陌生,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它原来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茶叶文化,真是让人感叹。我本来想买点试试看,现在更加决定去尝试一下这款茶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铁树不曾开花

没想到信阳毛尖竟然有这么多的传说故事,听起来很有意思!尤其是关于“老太监”的故事,让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珍贵的精神财富。希望未来的年轻人也能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贝

作为一个来自信阳的本地人,我当然对信阳毛尖很熟悉了!这些历史和传说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只是没想过写成文字记录下来,这次看到这篇文章让我觉得很有意义,希望能够把我们的家乡文化传播得更远广。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巷

我一直认为茶只有两种味道:好喝和不好喝。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对信阳毛尖的认识需要更加深入。它的历史和传说告诉我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它的内涵。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血

关于信阳毛尖,我只了解他的茶香很独特,味道清香!但是这篇文章里提到的茶叶文化我还真的不太懂,感觉有些许枯燥。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有趣的故事和对茶文化的探索,这样才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这款茶品。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着哭着就萌了°

讲道理,茶叶文化听起来有点抽象难以理解。与其说历史传说的故事,不如说点具体的口感感受和冲泡方法吧!毕竟很多人都像我一样,直接关心茶的质量和味道。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灬一抹丶苍白

这篇博文写的很有深度,但我觉得对于一些外行朋友来说可能读起来比较辛苦,因为太过于注重学术性和历史解释了。希望能加入更多图片或者视频,更直观地展现信阳毛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它。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熏染

我蛮喜欢这篇文章里提到关于信阳毛尖的习俗和相关的传统工艺。这些细节让我觉得信阳毛尖不僅僅是一杯茶,还承载着当地人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我很期待有机会去信阳体验一下真实的茶文化氛围。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单身i

作为一名茶叶爱好者,我对于信阳毛尖的历史传说非常感兴趣!这篇文章让我对它的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想要去品尝一下它的味道。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不同茶类历史和文化的分享,丰富我的茶叶知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我觉得这些历史故事虽然很有意思,但是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显得有些遥远。如果能结合一些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比如用更生动的语言或者制作视频,这样更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让信阳毛尖文化更加活泼有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怕挣扎

说实话,这篇文章有点单调乏味,纯粹讲历史和传说,没有多少生动有趣的细节。如果能加入一些图片、视频或实事案例,这样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信阳毛尖的魅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口酒肆

我更想了解信阳毛尖具体的冲泡方法,以及搭配什么食物比较合适。虽然文章里提到了历史和文化,但我感觉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实际的帮助。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加实用性的茶叶知识分享。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滚滚

对于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和历史传说来说,我只想说:喝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享受香醇的茶味的同时,也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 这篇文章让我对信阳毛尖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我想进一步探索茶叶文化的兴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海盟山誓总是赊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全面讲述了信阳毛尖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传说故事,讓我了解更多关于信阳毛尖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我以前只知道信阳毛尖的味道好喝,现在才知道它背后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吟凤

我对信阳毛尖一直很有兴趣,这篇文章让我对它的茶叶文化有所了解。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不同的茶类文化的博文分享,例如不同地区的特色茶文化,以及茶饮相关的习俗和礼仪等。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地址:https://www.quanshongcha.com/article/1094.html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

    本栏阅读
    中国名茶故事:祁门红茶
    天气渐冷,可以多喝红茶,红茶是所有茶类中含糖量最高的。能够养胃暖胃、消除疲劳、补充能..
    立顿打败中国7万茶企?如今的它举步维艰,中国茶却蒸蒸日上
    2008年,新华社记者发了一篇《七万家中国茶企不敌立顿一年》的文章,当即在国内引起轩然大..
    宋朝的茶人茶事 - 茶亦人生,宋朝人喝茶轶事
    01陶谷作为名声不太好的文人,由他让人给自己求官可以看出来。宋太祖笑着对帮他求官的人..

    Copyright © 2002-2024 野生全松茶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5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