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全松茶—全面科普茶叶百科知识,让你轻松懂茶、品茶、喝好茶。
当前位置:首页  茶叶资讯  茶叶知识 > 探索普洱茶“七子饼”历史:一文揭示普洱茶发展历程

探索普洱茶“七子饼”历史:一文揭示普洱茶发展历程

时间:2024-11-27 08:10:20 作者: 阅读:65°C

二、内容: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地、多福、多寿、多禧、多禄、多财,七子相聚,团圆美满。其实七子圆茶的规制始于清代,《大清会典事例》中就有“雍正

二、内容:

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地、多福、多寿、多禧、多禄、多财,七子相聚,团圆美满。其实七子圆茶的规制始于清代,《大清会典事例》中就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的记载。(重量说法:古法制约七两约现代357克,因为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不多不少,刚刚够好。)当时规定了七子茶的规制,但还没有具体的“七子饼”这个叫法。反而圆茶称谓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进入新中国,新成立的中国茶叶公司接管了云南中国茶叶公司,茶叶开始了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开始用中茶公司的“八中”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中茶牌商标使用年限第一次授权的起止时间是1952年~1972年。

到了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于是他们改“圆”为“饼”,这一时段茶饼包装不再印上“中国茶叶公司”字号,改为各茶厂自行生产,统称“云南七子饼”这个名称。七子饼时期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海外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逐渐增大,进出口公司为了统一规范而逐渐形成的体系。为出口需要,也为使各厂家生产的茶品有统一的识别标志,1976年,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对普洱茶进行了编号,规范唛号的使用。(唛号前两位数字代表开始生产此唛号的年份,第三位代表茶品原料的系统级别,第四位为茶厂的代码,“1”为昆明茶厂,“2”为勐海茶厂,“3”为下关茶厂,“4“普洱茶厂。)

三、主要茶品:

有昆明简体字七子饼茶、下关中茶牌简体字七子饼,上两款是早期与印级茶交错生产的,使用的是中茶牌商标。

上世纪80年代有:下关中茶牌繁体字七子饼(8653铁饼)、黄印七子饼(认真配方黄印)、大蓝印七子饼、水蓝印七子饼、7542-73青饼、8582青饼、红带七子饼、7532雪印青饼、80年代7542和7582的厚纸和薄纸青饼、88青饼等等。

90年代后除了昆明、勐海、下关生产的传统常规茶外,印刷包装还有红大益、紫大益牌子的七子饼。另外,还有后建的大渡岗、黎明等大型茶厂出品和茶商到各大厂订造的七子饼茶。

1.绿大树

2005年~2006年,江湖赐名XY定制于勐海茶厂的易武正山茶。90年代末20世纪初,易武茶逐渐崛起。1999年开始,广东茶商叶柄怀连续数年,自己收料,委托勐海茶厂拼配压制,定制了多个批次的易武正山大树茶。由于是易武正山的原料、勐海茶厂的工艺、以及纯干仓的仓储,在2005年~2006年,品饮价值显现,知名度骤升,备受好评。而因为其包装上有一棵显眼的绿色大树,遂被江湖赐名绰号“绿大树”。“绿大树”叫响了之后,很多家企业也都在茶饼上印上了绿色的大树,而后来也有茶直名“绿大树”。

2.红丝带

据说出自港台商人对内藏红丝带的七子饼茶的称呼。红丝带七子饼茶,就是指茶饼的饼面上藏有一条红色的丝带。茶饼中的红丝带最早出现的年份,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但现有资料能查到的较早的“红丝带”代表,有香港商人定制的一批由勐海茶厂(当时还使用的是“中茶”商标)制作的7542熟茶。而内置红丝带的原因,是茶厂当时为了区分内销和出口茶的不同规格,而带有红丝带的,则是代表出口茶。

而“红丝带”后来被当成一个名号传遍江湖,还是由港台商人开始叫出。声名大噪后,很多茶商也如法炮制,在茶饼内放上一条红丝带,以示自家茶品用料上乘,品质优异,所以“红丝带”也不仅仅是7542配方的茶品。

而2014年,大益也出了一款茶,名字就叫“红丝带”(7432)。

3.铁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铁饼”制作先驱——下关茶厂,它的铁饼制作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七八十年代后“铁饼”更为人所知。像T7573、T7663、T8653、T8613、T8603等唛号,都是下关七八十年代的铁饼代表作。因为铁饼在加工时的机器模具外部压力大,成形后比一般的茶饼要更为坚硬,茶条更加清晰明朗。以下关铁饼为例,外形上没有石磨压制形成的茶窝,而是多了很多机械模具上的很多颗粒状凸点。

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压力,铁饼内部的茶叶条索空隙更小,与空气接触面相应也更小,更适合长期存放和转化,当然,撬茶时难度也更大了些。由于铁饼风格明显,独树一帜,数十年的积累下,也已经在普洱茶谱系中自成一派。很多企业也都有铁饼产品问世。

4.大白菜、金孔雀

90年代后期到2004年,何宝强先生及其兄长等人走遍云南茶区,最终寻得后来被茶友们封为王者的班章茶,当时以何宝强先生为代表的广东茶商、台湾茶商都是在勐海茶厂进行定制茶或来料加工茶品的生产,班章大白菜、孔雀系列就是这其中的代表,而这批次的茶也成了现在普洱茶的代名词——班章茶的首创。

由于当时勐海茶厂一直处于改制阶段,1999年勐海茶厂获绿色食品和有机天然食品双认证,标志的中心为一颗大白菜的图案,故被茶友们亲切的称为“大白菜”。此时包装上印有“大益”标志,很多不了解详情的茶友误以为这是大益集团的茶品,其实是当时作为来料加工的茶品所有包装物料都是用的当时勐海茶厂的标识。(“大益”商标是1989年注册成功的,作为勐海茶厂的子品牌主要对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要求属下各茶厂使用中茶牌商标时必须缴付使用费的一个对策。)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上半年,改制后的勐海茶厂不再接受来料加工的方式,于是何宝强先生上山收购的优质班章茶原料改到兴海茶厂加工,所以2004年至2005年在兴海茶厂加工的茶品都印有孔雀标志,中间却有福今茶业的印章,底部为勐海兴海茶厂出品。

十多年前,班章大白菜系类、孔雀系列刚开始面世时,由于原料的成本远远高于市场上其他茶品,零售价格自然便高出其他茶品几倍。作为班章茶的首创茶品,其浓强厚韵、特殊香气吸引了很多懂得普洱茶美妙之处的客人,但更多的客人是持观望暂不接受的态度,经过十年的陈化,大白菜及孔雀系列茶品的独特香气、醇厚茶汤、丰富变化、超强茶力。市场给出的反应更加直接,十多年前,只是比大宗茶高几倍,现在被大家认识到价值之时已是高出其他茶品数倍乃至数十倍。

这就是班章鼻祖——大白菜系列、孔雀系列,也是何宝强先生在普洱茶史上缔造的一个传奇。

5.大益7542、7572

7572与7542作为被业内誉为“评判普洱生、普洱熟茶品质的标准产品”,7542与7572是大益茶的代表,也成为普洱经典的象征。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问世至今,打造了一个普洱茶界的传奇。其卓越的品质背后,重要基点正是勐海茶厂的产品拼配技术。

众所周知“拼配”和“发酵”是普洱茶制作过程中两大核心工艺,也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益茶制作技艺”的核心价值。“拼配”即用不同产地同一等级、同一产地不同级别或者是不同年份的茶青按照配方进行混合加工,这样能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从而不仅使茶叶的色、香、味、形符合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而且能生产出更具风格特点的产品,拼配几乎是所有茶叶精制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勐海茶厂长期以来的大规模生产和充足的不同年份原料储备,使得其对该技术的掌握与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5.1八八青

80年代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受限于政策及市场环境影响,当时茶叶市场并无大树茶与台地茶的概念。所有产品均是将各地晒青毛茶精制后,根据特定配方拼配而成。每年各大茶厂出品的产品也很多,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批茶体现出了与之前存放于香港湿仓完全不同的风味。

1988至1992年之间生产的7542,由于刚出厂时茶品过于青涩,无人问津,后被香港联合国际老板陈强先生来到了云南,以不到7元每片的价格收购了一批7542,陈强先生带着样品回到香港后,又卖给了陈国义先生,恰好经过干仓存储,经过多年的陈化,品质才得以体现,为何只有当年的“八八青”能获得市场极大的追捧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时兴普洱茶“入仓”处理,而八八青饼这么大量的一批茶居然侥幸逃免“入仓”,干净存放下来,确实是传奇。据有关资料介绍香港陈国义先生于1993年购进收藏了350件“7542”茶品(即业界影响最大的那批八八青饼),起初集中于干仓存放,1995年后才分批出售,湿仓、损坏的不多。在中期普洱茶当中,像这样有一定陈化时间、有较大批量的干仓普洱茶,除八八青饼之外是绝无仅有的。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正兴起喝干仓普洱茶,恰逢八八青饼问世,自然就成了干仓普洱茶的标杆;三是有品质。八八青饼是20年以上陈期的生普洱茶,茶底品质优秀,是七子饼茶中的佼佼者。

为什么1989年开始生产的茶饼叫八八青饼呢?由于生产于1988年之间,当时茶叶的经营商为了好兆头,广东人的口音八字是代表行运与发财,八八者亦寓意发财后可再发的意思。所以市场上为其命名为“八八青饼”。

5.2紫大益、玫瑰大益、红大益

1996至2002年之间生产的7542,1996至2001年以前外包棉纸大益标识为紫色印刷,内飞则保持原来的红色大益标识,因包装纸颜色以及大益标识为玫瑰紫,所以被市场命名为“紫大益”;

2001年以后生产的7542,因外包棉纸大益商标依旧为玫瑰紫色印刷,而内飞则由原来红色大益标识改为玫瑰紫色大益标识,所以市场上将这批茶命名为"红大益"。

红大益和紫大益相同,只因包装纸颜色以及大益标识为红色印刷,而被市场命名为“红大益”。

纵观普洱茶七子饼发展史,发现它从“散收”到紧压、从圆到饼,从“7两”到“357”,历史上的每一段进程均是都是为了当时运输、储存、计量的方便而催生的技术革新,而更富于传奇色彩的,“7”这一数字永恒不变,所有的技术革新均是却始终围绕着这个神奇的数字进行。只是在后期随着市场的追捧,出现了很多新型不同标识和标重的普洱茶。

普洱茶历史主要就这三段

这段辉煌历史是了解普洱茶的开始!

一篇文章了解红印、蓝印、绿印、黄印普洱茶

用户评论

无关风月

终于看到讲到七子饼的文章了!以前一直听朋友说这个品种特别耐泡,味道层次丰富,可惜一直没机会尝试。这篇文章写的挺详细的,介绍了它的历史和特点,看来下次有机会要去找一块尝尝。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寂莫

对普洱茶还不是很了解,今天看到标题就点了进来,没想到居然把七子饼这块茶的年代摆在了文章开头!文章真的很好读,而且用图表的方式解释了不同时代七子饼的特点,还挺清晰易懂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盛开的樱花

看完文章后我觉得七子饼确实是个很有历史底蕴的品种,从老式压制工艺到如今的多款包装,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故人

说白了,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文章介绍普洱茶“七子饼”的历史版本吧?感觉比较缺乏深度,对口味、泡制等方面的描述也很少。更期待看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解读和对比,那样才更有参考意义。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该用户已上天

文章讲得确实很有趣,尤其是那些有趣的年代梗和品牌故事,感觉自己瞬间穿越到了那个时代!可惜有点遗憾的是,没有提到更多七子饼与其他茶叶的对比,如果能进行一些更全面深入的比较,那就太完美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颜洛殇

觉得文章写的很有概括性,总结了不同时期“七子饼”的变化趋势,对于入门的人来说非常参考! 希望以后也能多关注新锐品牌的创作和研发的方向,这样就能更加立体地呈现七子饼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挽手余生ら

我比较喜欢老式压制工艺的七子饼,那独特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不过文章中提到近年来一些新的包装设计也挺有趣,也许有机会去尝尝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瑾澜

作为一名普洱茶爱好者,对不同年代的“七子饼”很有兴趣,这篇文章读起来非常舒服,内容层次分明。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深入探讨七子饼品质和鉴赏的文章!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个人的荒凉

我更喜欢喝单丛茶,觉得七子饼过于浓烈,不过文章中的历史讲解还是很有意思的,让我对这款茶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街浪途

写的真是太浅了,什么专业分析都没有,就单纯地罗列了些年份和包装变化。期待看到一些更有深度、更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种一知半解的介绍。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雁過藍天

文章内容不错,把七子饼不同时代的特点都交代清楚了。 作为一名普洱茶新手,看完这个介绍就对七子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了。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关于七子饼的文章,深入探讨它的口感、冲泡方法等方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矜暮

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七子饼”这个品种!原来它有这么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且不同时代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笙墨染

文章写得真好!把“七子饼”的历史娓娓道来,像是在跟我讲故事一样。我还想去了解更多关于不同年代七子饼的知识,比如哪种年份口感最好喝?哪个品牌最值得收藏?希望作者能继续创作类似的文章,我很期待!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栀

作为一名普洱茶老饕,我对“七子饼”的历史并不陌生。但是这篇文的讲解还是很好地勾勒了不同时代“七子饼”的发展轨迹,对新手来说非常方便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桥残雪

我平时喜欢喝老的七子饼,因为古韵浓郁,回味持久,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最近几年一些新品牌也在研发很有特色的“七子饼”,看来以后我也要去尝试一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地址:https://www.quanshongcha.com/article/22644.html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

    本栏阅读
    一图寻茶!全国春茶地图带你品味春天的味道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宋代诗人范仲淹对春茶十分推崇,专门作诗描绘春季茶园的景象。在..
    安吉白茶怎么保存
    安吉白茶是一种珍贵的茶,属于不发酵绿茶之一,也是一种对温度比较敏感,所以格外需要注意保..
    中国六大茶类及相关茶叶知识大全,强烈建议收藏!
    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些人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很多..

    Copyright © 2002-2024 野生全松茶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5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