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与《都匀县志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
都匀毛尖茶选用当地的苔茶良种,具有发芽早、芽叶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的特性,内含成份丰富。优良的芽梢,为形成毛尖茶的品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经过精心拣剔,剔除不符要求的鱼叶、叶片及杂质等物。摊放1--2小时,表面水蒸发干净即可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四道工序。都匀毛尖茶炒制,全凭一双技巧熟练的手在锅内炒制,一气呵成。
杀青:锅温120--140℃,投叶量500―700克,以抖为主,抖闷结合,采用双手翻炒的手势。做到抖得散,翻得匀,杀得透。当叶质转软,清香透露,降低锅温进入揉捻工序。
揉捻:揉时长、用力重,是都匀毛尖茶揉捻的特点,是形成毛尖茶味浓的因素之一。锅温保持70℃左右,用单把揉的手法,将茶叶左右推揉成条,重力推揉,达到细胞破碎充分的目的,当达五成干时即转入搓团提毫工序。
搓团提毫:锅温50--60℃,将茶叶握在掌中合掌旋搓,搓成茶团,抖散炒于,反复数次至七成干度,改用双手捧茶,压搓茶条,边搓边炒,搓炒结合,搓至白毫竖起,茶叶约八成至九成干时,降低锅温(50℃以下),将茶叶薄摊锅中炒至足干。炒干时作轻巧翻炒动作,使茶叶里外干度一致,增进香气。
用户评论
看完这篇文章,我對都匀毛尖的采制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原来这么复杂和讲究呀,难怪能品尝出独特的香气和风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到都匀亲自体验看看!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个资深茶爱好者,我一直对都匀毛尖情有独钟。这篇文章把采制工艺描述得淋漓尽致,让我更加敬佩那些经验丰富的茶匠人的技艺!希望更多人能够认识到都匀毛尖的魅力。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讲道理,我觉得这文章写的有点太专业了,大部分人看不懂吧!如果能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相信会更有吸引力。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茶农或者茶博士嘛?!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文章介绍得很详细,但是还是希望能够加入一些具体的图片或视频素材,这样更加生动形象,让人更容易理解都匀毛尖采制工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重点阐述了都匀毛尖采制工艺中的细节,却没有提到更宏观的信息,例如它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以为都匀毛尖的采制工艺很简单,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讲究,这篇文章真是开我的眼界!看来以后再喝都匀毛尖时要多加感受一下它的独特之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觉得文章有点枯燥乏味。虽然介绍了采制工艺,但缺乏生动的例子和趣味性,让人很难投入到阅读中来。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关于都匀毛尖采制工艺的文章很有参考价值,我对这些古代技艺很有兴趣呀!希望能够以后有机会学习一下,亲自实践一把,体验其中的乐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从事茶叶行业的从业者,我认为这篇文章对我们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能让我们更加精准地了解都匀毛尖的品质特征和优缺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内容非常详尽,但缺乏个人主观体验,读起来比较像教科书一样,也许可以加入一些作者本身的感受或故事,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都匀毛尖的采制工艺确实十分巧妙,难怪茶名久传。希望以后能够再看到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分析,让我更深入地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里提到的一些专业术语,对于没有相关基础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困惑。建议在解释过程中添加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喻或描述,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认为这篇文章做得非常好!它让我对都匀毛尖这篇历史和文化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期待以后还能看到更多这样优秀的博文!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段文字写得太细节了,导致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啊.... 有些地方可以简化一下语言,或者加点小图片做个辅助说明效果会更好!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都说都匀毛尖香气独特,现在看来采制工艺确实非常重要啊!以后买都匀毛尖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一下生产者的采制工艺,才能保证品茶的乐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对都匀毛尖采制工艺的介绍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了!希望能够传承和发展好这种古老的技艺,让世界更多人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智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文章之后觉得很疑惑,现在市场上的都匀毛尖真的都是按照这样严格的工艺生产的吗?还是有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