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1》
事情的起因,是一桩不算公案的公案。
有一位茶友,在某音买了一款白茶。
具体来说,是一款白毫银针,产品名称标注的是福鼎白毫银针2023春茶。
价格十分地香,只有村姑陈家的2023福鼎白毫银针的四分之一。
他一看,哇,捡到宝了,于是,果断下单,买回了家。
收货之后拆开,喝了一口,觉得不对劲。没什么滋味,银针倒是看上去像模像样的,只是香气滋味都不太对。
香气淡,易散又不持久,茶汤没什么滋味,空洞,还不耐泡,5冲就没味道了。
他疑惑,跟从前喝到的福鼎白毫银针的描述怎么不一样呢。
遂去看了包装盒上的厂家和厂址,上面印的是福鼎附近的一个城市。
嗯,也就是说,这是一款产自别的城市的,“福鼎白茶”。
他去问掌柜,为什么我买的福鼎银针,生产厂家的地址是另外一个城市?
掌柜说,是福鼎的原料,在别的城市加工的。
但为什么跟从前喝过的福鼎银针的香气滋味差了非常多呢?像一个低低低配版的白毫银针。
掌柜继续解释说,福鼎的原料运到外地去加工,它就是这种味道,跟在福鼎本地加工的,味道有差异。
茶友接受了这个解释。
并差点把这一两福鼎白毫银针给喝完了。
在最后两泡的时候,他记起了村姑陈,然后寄给了我。
那是一撮特别像福鼎银针的针,但肯定不是福鼎银针,它没有小叶壳,就是颗单纯的针——看上去比福鼎的一旗一枪长相的银针、还更像银针、等级还更高的样子。
带去给老S鉴定的时候,他一锤定音,这是四川的“针”——移植到四川的白茶树,种两三年,采下来的芽头。
那一刻我对这款白毫银针充满了敬意,它的身世,飘零若此,它的轨迹,囊括了“伪福鼎白茶”的全部暗桩。
《2》
当下的“伪福鼎白茶”,其诞生之路和销售套路,大抵,就是上述那款”白毫银针“那般。
先是用外省的茶树的芽头,采下来,粗粗地做得干一点——大多数是萎凋槽吹出来的——要不然怎么能控制成本控制到那样低,只到福鼎本地所产银针的三分之一?
等吹得半干之后,或者更干一点之后,就快马加鞭地运到福建来。
但这种大量的“伪福鼎白茶”,在茶季的时候,查得那样严的时候,是进不了福鼎的。
只能选择去邻市,邻县,进一些中型的厂,做彻底的干燥——或是再吹一下之后烘干,或是直接烘干——怎么做,端看制茶人员对这款茶未来的市场定位,是定位做旧老白茶,还是定位新茶。
定位做旧的,那就保持这个含水量,再继续发酵一段时间,再烘干。
定位新茶的,那差不多就要烘了。
烘完立马上架。
抢早烘干,抢早上市,抢早把对新白茶渴盼已久的那部分消费者收入囊中.....这套操作,多么具备超前的经济意识。
上架前当然不会忘记,要把这个从四川来的,在邻市加工的白茶,标上福鼎白茶的美名,卖出福鼎白茶的价值来。
这样才会招来大量的消费者,把福鼎白茶的粉丝们,种成韭菜,再大力地割了。
只有脑瓜子灵光的人才懂得这样做。
哪像老S,只采福鼎的青,只在福鼎加工,茶青成本极高,人工成本也极高,跟这些便宜了三分之二价格的茶界人精们相比,完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3》
在实际的购买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款名字叫福鼎白茶的茶,它的生产地居然不是福鼎。
于是你会去找掌柜核实,掌柜会说,我是福鼎的青,运到外地加工的。
这逻辑滴水不漏,好像也无可厚非。
但其实,这种外省的茶青,在外地加工的,是不可以贯以福鼎白茶的名号的。
福鼎白茶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指的是,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具体到福鼎白茶,地理标志保护的意义便是,一款茶要冠以福鼎白茶的名号,它必须茶青是福鼎的,生产加工在福鼎,方才可以得名。
两者缺一不可。
若不是福鼎的茶青,是外地的茶青,就算在福鼎加工,也不能称作福鼎白茶。
反之,福鼎的青,运到外地去加工,同样也不能称作福鼎白茶。
并不是随便一个地方生产出来的茶,都可以称作福鼎白茶的。
就像库尔勒香梨,移植到甘肃去种植了,那就不能再称作库尔勒香梨了——它都离开库尔勒几千公里了,怎么还能冠以库尔勒之名呢?
在外地加工的福鼎白茶青,只能以加工地命名,称作“**白茶”。
在福鼎加工的外地茶青,同样,只能以采摘地命名,称作“**白茶”。
《4》
这个平平无奇的故事,却在另外一个层面,影响了福鼎白茶的价格体系。
众所周知,零售价是受成本影响的。
成本是受主观与客观因素影响的。
茶青的采摘工钱,茶园的种植维护,都是成本;采下来之后,茶青的加工制作,也是成本;加工完成之后的储存,也有成本;最后的销售,更加有成本。
而这款“伪福鼎白茶”,它用极低的零售价,打垮了福鼎白茶的价格体系——它的零售价只达到真正的同年份的福鼎白毫银针的茶青价的三分之一。
零售价低,成本则更低。
就像一碗牛肉面里的牛肉,采购成本就要10块钱了,但某店居然在卖6块钱一碗的牛肉面,带面带肉带香菜调料带人工工次带店租才6块钱——整碗面的钱比人家单买牛肉的钱还低。
虽然最后查出来,这碗6块钱的牛肉面里的牛肉,是人工合成肉,并非真正的牛肉,但这碗6块钱的牛肉面的存在,却已经破坏了牛肉面原本正常的零售价格体系。
人们但凡去吃牛肉面,一定会想起,曾经有一碗牛肉面是6块钱。
然后就会置疑一碗牛肉面卖25块的掌柜,认为其是黑心的奸商——毕竟,行业里是有过6块钱牛肉面的——谁会去对比碗里面的牛肉的块数,以及牛肉的新鲜程度,以及牛肉的真假呢?
于是,牛肉面价格体系便遭遇了空前的危机。
于是,福鼎白毫银针的价格,也被这“伪福鼎白茶”给打乱了。
人们未来在消费福鼎白毫银针的时候,大抵也会如吃牛肉面时一般,想起曾经有小几百块钱的福鼎白毫银针的存在,从而置疑起价格正常的那些福鼎白毫银针的零售价是否过高。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一有机会就会生根发芽。
福鼎白茶自2008年起辛苦积攒起来的名声,被这些大量涌现的、便宜到极点的“伪福鼎白茶”们,打得丢盔卸甲,浑身狼狈。
在劣币面前,良币总是毫无招架之力。
遇到兵的秀才,有理怎么说得清?
《5》
其实,普通消费者买茶的时候,也应该多多思量思量。
如果真是福鼎的青,为什么要运到外地加工呢?
福鼎本地没有加工厂么?
福鼎本地有证的加工厂有几百家,这么多的厂,还加工不了一批白毫银针么?
当然不会。
尤其,这款运到外地加工的银针,零售价还只是福鼎银针的三分之一,低了这么一大截,这就更不可思议了。
福鼎茶青的价格也是透明的,哪天什么价,当年做茶的人是很清楚的,有一下子降到三分之一的茶青价么?
肯定没有。
一下子降这么低,市场还不雪崩?
尤其,当下的福鼎白茶,是不愁卖的。没必要降价三分之二。
所以,价格这么便宜的福鼎银针,还是运到外地加工的,这就非常不对劲了。
它只会存在于掌柜的销售话术里,却不会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中。
退一步,就算真是福鼎青,运到外地加工,也就不能算是福鼎白茶了。
掌柜把不是福鼎白茶的产品,冠以福鼎白茶的名义销售,这是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忽悠消费者呢?
买茶喝茶,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基于此,买本地采摘,本地加工的福鼎白茶,才是正理。
那些便宜的福鼎白茶,就让它们在“本地茶青,异地加工”的故事里,枯萎在茶商的仓库中,无人问津吧。
用户评论
这个白茶听起来很有意思啊,福鼎的茶叶品质一直不错,但是运到邻市加工后价格能便宜四分之一,不知道是哪种特别的工艺让成本降低了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哇塞,这么划算的白茶!要是知道具体品牌和产地就好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可能是采用了现代化的加工技术,减少了人工成本,所以价格才那么实惠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可能是因为生产规模大了,所以分摊了成本,导致价格降低。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想看,如果是大品牌的合作工厂在加工,那质量肯定还是有保障的。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可能是采用了一些环保节能的新设备,这样也能减少能源消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发展生态农业,也许这是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举措。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不是高品质的原料,他们也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吸引顾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或者是通过批量采购降低了原料成本,然后以更低的价格销售。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性价比高的产品确实很吸引人。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不是有一种新的加工方法或者包装方式使得运输和储存变得更加方便和经济。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营销策略,既能保持竞争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真的是好东西的话,说不定会成为一个热门的产品。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想尝试一下,看看味道怎么样,毕竟价格摆在那里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想要购买白茶的爱好者们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口感、香气都不错,那我就更喜欢这个便宜的四分之一价格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喜欢支持本土品牌,如果真的物美价廉,我会考虑多买一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商家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具体的品种、采摘时间等。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很好奇其他地区的白茶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总的来说,我对这个便宜的福鼎白茶有点小期待啦!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