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豆瓣9分!我们老祖宗的审美太超前了,以及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书本上,司空见惯
粉色、土黄色、灰白色、浅蓝色都变形了。
成了“桃夭”、“秋香”、“凝芝”、“天美”。
这是古代中国人对这些颜色的传统名称。
每一个传统的颜色名词,
它们都蕴涵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但到了现代,由于种种原因,
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金秋十月,是北京最美的季节。
我们来到北京郊区,见到了该书的作者之一郭浩。
听他讲述拯救传统色彩背后的故事。
郭浩展示了采访前一天从杭州带回来的专柜染料《乾隆色谱》。这是丝绸博物馆专家经过反复实验,用纯植物染色的传统颜色。
这两年,郭浩和李建明主要做了一件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梳理。
他们查阅了400多种文献典籍,翻阅了近半吨故宫画册,发现在古代,水彩、天光、植被、器皿、食物……几乎没有什么不能的。被中国人用作颜色词。
苍郁是竹子春天生出时的绿色。
秋香是具象色彩与秋意象的舞蹈;
月白是月光投射下的绿白色;
青云是女人早晨梳头时头发的颜色,在黑暗中显得明亮;
还有飞红、苍青、朱柔燕、石羊锦、莲藕丝秋班、黄河琉璃……
《蔚蓝待烟雨》歌词中的“天蓝”二字,古称“天一”。 “缥”是淡蓝色的意思,与漂洗有关,即染成蓝色的衣服在水里洗时颜色变浅。
电视剧《甄嬛传》中,螺子黛是引发后宫争斗的“顶级化妆品”。在古代,它也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它是深绿色的。相传是从波斯进口的。古人曾云:“醉懒时添螺蛳,年少寒初试杏衫”。
青冷梅《春闺倦读图》
还有“胭脂色”,指女子喝醉后脸上的红晕;
“卓丹”,形似野红苹果,源自苹果古名—— Ringo;
“二眼鱼”,灰白色,来自于马眼周围的白毛,看起来像鱼的眼白;
“绿绿”是指白绿色下面的浅绿色……
庆康涛《华清出浴图》
“海天下”是指灿烂的海云把云天染成的一层浅红色。明代宫廷人的春装就是这种颜色。
诗曰:“高望楚天,云木翠,山暮紫。” “黄昏山”是诗人在夕阳西下、薄雾缭绕的傍晚所见的山色。
这些传统色彩来源于自然和日常生活,蕴含着古人对万物的观察和理解。中国人的审美和诗意在传统色彩中找到了直接的感官印证。几乎每次了解到一种传统色彩,都会让人忍不住感叹,怎么可以这么美呢!
采访当天,郭浩从自家院子的柿子树上摘了一篮子柿子。他兴奋地给我们看:“看,这是‘红柿子’,传统的颜色!”
显然,这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兴奋。
以下为郭浩的自述:
传统色彩,传承千年的东方美学
中国传统色彩的流行可以追溯到2018年。
当时电视剧《延禧攻略》一炮而红。一半的原因是人物服饰的配色高端优雅。一度引发“是中国传统色还是莫兰迪色?”的热议。
后来发现,这些颜色早在300年前的《乾隆色谱》年就已经被描述过:
蓝色有鱼白、月白、蓝青、元青等;
黄色有明黄、杏黄、生沉香、秋香;
绿色有松绿、官绿、瓜皮绿、豆绿;
紫色包括莲藕、紫红、青莲;
红色有水红、桃红、大红、鱼红等。
《延禧攻略》使用的颜色是正宗的中国传统颜色。
与此类似的是《长安十二时辰》。剧中频繁出现的赤赭色、朱砂色、豌豆绿、孔雀蓝绿等“大唐”色彩,让画面冷峻浓烈,却又让人感觉无比熟悉。
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敦煌壁画中常见的经典配色吗?可见,传统色彩不仅仅是颜色的名称,更是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东方审美观。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美丽的色彩词。
有一个颜色我非常喜欢,就是《尔雅》中的“偷蓝”。 “偷”就是偷窃的意思。古人用这个词来表示浅色。偷蓝是指浅蓝色。与之类似的还有“盗骊”,呈浅黑色,是周穆王的八匹马之一。
《红楼梦》,第40章,有提到“软烟”。
“那轻烟只有四种颜色:一种是雨后的,一种是秋香的,一种是松绿的,一种是银红的。如果把它做成帐篷,盖上窗户,远远望去就像烟雾。故名‘软烟落’,银红色的又名‘霞影纱’。”
要知道罗是中国古代的上等丝织物。用这么高档的软罗来制作窗纱、纱帘,确实很奢侈,但也确实很漂亮。
民间重染“软烟”
传统色彩,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表现
历史上,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代表色。
流行的说法是“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这其实源于夏朝开始的阴阳五行学说。
到了周代,开始建立与服饰、礼仪相对应的色彩制度,从而建立了社会规范和秩序。渐渐地,出现了五原色和五间间色,形成了中国传统色彩的理论体系。
但秦朝绝不是一个黑暗的地方。秦代的“商黑”指的是殿宇的颜色,是王公贵族在礼仪场合所使用的颜色。人间,竟是五光十色。
比如兵马俑。现在的兵马俑已经是黄色的、光秃秃的了,但刚出土时却是色彩斑斓的。在一些兵马俑中,可以找到近20种颜色,包括粉紫色、粉绿色、栗色、天蓝色……都很鲜艳,但后来颜色氧化了。
秦始皇兵马俑色彩痕迹犹存
“玄”和“灁”也是两种非常高级的颜色。
古代帝王祭祀时大多会选择上玄、下熙的服饰,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上黑下红。
轩是早晨太阳即将升出地平线时发出的光。是黑中带红;与之相反,则表示太阳已经落到地平线以下,剩余的反射光呈红中带黄。
一个代表一天的开始,另一个代表一天的结束。中国人佩戴它们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
《长安十二时辰》大约是唐天宝十三年。当年的制服颜色都清晰地记录着。官方服装规定是:前三品为紫色,四品、五品为红色,六品之后为绿、青色。
诗人白居易曾写道:“江州司马绿衫湿”。身穿绿衫的江州司马,正是白居易本人。他其实是在哀叹自己的地位低下。
蓝色也是中国人使用比较早的颜色。首先,因为蓝色如此明显,我认为古代的天空比现在更蓝。二是其应用和表达时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
蓼、麻、木等古老的靛蓝植物早在夏代就已被使用。另一部分来自矿物质。例如,中国绘画中使用的传统颜料蓝铜矿是蓝色的。它是由天蓝色矿物磨成粉末并加工而成。
《山海经》 讲的是“美国铜”、“美国赭石”、“美国白垩”、“青谷”、“丹素”等,也是颜料矿物。
传统色彩受西域影响并传入日本。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
葛兆光曾说过,“现代中国是由五个方向混合而成的”。中国传统色彩也是多种色彩的混合。
最具代表性的是“弥陀和尚”、“胡奋”,这些都是带有西域痕迹的名字。佛教自西域而来,带来了真金、珍珠红、琉璃色、妙香色等佛经中描述的千种颜色。
佛教僧袍讲究“忌好色,只用坏色”。不良颜色是用树皮等染成的颜色,多为青色、黑色和棕色。穿着肮脏的衣服来表达佛教的谦卑是一种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
在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发动机,不断地从西域吸收变革进步的能量,并将综合能量输出到丝绸之路最东端的日本。
这种能量的输出包括文化和礼仪,也包括中国传统色彩。
2019年日本明仁天皇继位时,一个重要的场景就是“黄袍染黄科丁”。这就是中国皇室传承下来的“黄袍”。
由于桉树稀有,在日本,人们用黄栌代替。不过两者的颜色很相似,都是红色和黄色。这是大日之色,也是帝王之色。
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传统色彩。有一个色谱叫《彩雅》,是160年前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杉直阳写的。它简要列出了800个中国传统颜色名称。
植村六郎是日本近代研究染色的第一人。他对中国传统色彩和日本传统色彩及其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当我写《中国传统色》时,我参考了上村六郎的很多结论。
例如,“曲尘”一词在文献中多次被提及,据说是浅黄色的。但植村六郎表示,“Kochen”以前是淡黄色,但在日本却成了淡黄色和黄绿色两者都存在的说法。
我们用《中国传统色》中的浅黄绿色来代表Kouchen。它的好处是,很多古诗词中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比如白居易的“城下河水如春来尘”。你可以想象春天河水的颜色。
日本柳杉直生《彩雅》,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
另一位日本色彩学家吉冈常夫曾考察齐桓公所提倡的“紫”来自于一种贝类的染色。
文献记载紫色衣服有气味。齐国濒海。山东沿海的红脉螺被染成紫色,染过的贝类气味会很浓。
吉冈恒夫专门跑遍了世界各地的N个大岛,寻找各种贝壳进行实验。最后,他在日本的一个岛屿上找到了这种贝壳,并将其染成帝王紫,他认为与描述的一模一样。还针对这一事件制作了一部纪录片。
传统色彩无法在纸上消失
这些年来,Pantone色彩在国际上流行,中国色彩似乎已经失传。
在出版之前,《中国传统色》被定位为“冷门”读物,我们都认为一旦第一版售完,它就结束了。但市场反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现在印刷的份数越来越多。
读过这本书的人说:没想到中国传统色彩这么漂亮!我这才发现,我所做的工作已经到了大家都渴望提高审美的地步了。
我在日本东京看到了一所中小学。走廊上装饰着日本传统色彩,用优雅的字体写着解说词,如“黄伏牛花”、“麻雀茶”、“江户紫”、“梅子茶”等。
要知道,这是中小学生每天上下课必经的走廊。他们已经在给孩子进行这样的传统美育了。当时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撼。
传统色彩的形成是一种约定。什么颜色名称对应什么颜色有一个相对色值空间,但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每当我们找到一个颜色词时,我们都会讨论它的颜色值空间。确定后,我们就去寻找颜色载体——具体故宫文物。这就是整本书的由来。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们按照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整理了这张色谱图。同时,从故宫精选了96件季节性文物,制作成精美的手绘图画,希望大家能够领略文物中隐藏的传统色彩和色彩中的中国韵味。
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专家采用传统植物染色方法,还原了《乾隆色谱》件
民间也有不少染工采用植物染色来还原《红楼梦》的颜色。下一步是控制植物染色,并继续从历史和文学中恢复中国传统色彩的计划。
事实上,传统色彩的传承才刚刚开始。如果不能传承和振兴,就会成为死在纸上的僵化文化。我想未来5年、10年,我会继续做好传统色彩的整理和传播工作。
用户评论
这也太夸张了吧?虽然我真的很喜欢中国古典艺术,但9分是不是有点高了点啊?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一样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哈说的就好像西方审美水平特别低似得了。我觉得不同文化的美感各有千秋,没必要去比较高低呀!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真是服了外国友人对中国古典艺术的评价,每次都夸得离谱,明明也是个人观点吧,怎么就成了老祖宗的审美这么高大上的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评分确实挺夸张的,但我还是承认中国古代文化的确很有魅力,特别是绘画和诗歌方面,那种意境真的很难别人模仿!感觉像穿越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一样。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赞同!从丝绸之路到宫殿建筑,乃至汉字的结构都看得出老祖宗的审美非常独特和精妙。 值得好好研究学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评价东西文化的时候应该站在更客观的角度,不能因为国别就一味吹捧或贬低。每个文化的优点都有它的价值,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学习。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小学就接触过中国古典美学,对传统绘画和诗歌有着深厚的兴趣。最近在重新审视一些古文,觉得那些精致的字里行间确实蕴含着东方文化的气韵,非常有感染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艺术的审美是主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认同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自然和谐、平衡与诗意的追求,这些元素的确体现了高层次的文化内涵。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片土地上流传着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当然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精妙!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家一起学习和欣赏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觉得中国古代艺术很美,但9分是不是太高了点呢?也许评分标准不同导致评价差异。不过这也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优秀的艺术作品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这种由文化自信带来的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博大精深,充满了智慧和美感,它值得被世人了解和欣赏!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看到国外友人对中国古典艺术的赞誉,都能让我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或许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古代文化。虽然有些设计可能看起来显得古板、保守,但它却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和象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理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小就对书法十分感兴趣,仔细观察字体的结构、笔锋的运用,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妙之处。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让人心生敬畏!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文化交流能够提升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但评判文化之间的高低却显得有些不切实际。我们更应该珍惜多样文化的特性,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和欣赏。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